Dòng Nội dung
1
《资本论》的叙事结构与马克思正义思想 =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Das Kapital and the Opening of Marx’s Justice Thought / 李佃来. //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Vol.54, No.4(2015)
2015.
56-66 p.

《资本论》是一个有着特定叙事结构的理论文本,而其特定叙事结构在比较全面的意义上开显了马克思的正义思想。首先,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论叙事并非只是阐述了一个一般的认识论步骤,更深刻的问题在于,马克思凭借这个方法,开辟出批判的哲学视野及超越英国经济学传统的政治哲学问题域,从而为阐发正义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看,通过对洛克以来一脉相承的理论传统中不断凸显的权利原则予以"抽象肯定"并"具体否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资本批判"维度上作出了正义判断,并由此厘定了"基于平等的正义"逻辑。更进一步说,由于马克思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叙事中来考察政治哲学问题的,所以归根结底,《资本论》中"基于平等的正义"指涉的乃是生产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层面的问题,这决定了无论是作为其前提的权利,还是作为其实质的平等,都是与自由主义正义理论判然有别的.

2
Three Defens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Justice / Li Dianlai. //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3, Vol 52, N.6

p66-p74

人们通常以为,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是互为他者乃至是相互对立的,这是一种误解.真实的情况是,非实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并不隔阂,历史必然性告诫也并未消解正义,而正义研究最终只能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两者之间相激互融、彼此依托的内在兼容性关系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开掘与开显,需要在重新解读和梳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路径上推进.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因为此一路径是切近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想逻辑的,同时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创生的基本要求

3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兼容的三重辩护 / 李佃来. //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3, Vol. 52.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第52卷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2013.
tr. 66 - 74.

人们通常以为,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是互为他者乃至是相互对立的,这是一种误解。真实的情况是,非实证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正义并不隔阂,历史必然性告诫也并未消解正义,而正义研究最终只能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两者之间相激互融、彼此依托的内在兼容性关系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开掘与开显,需要在重新解读和梳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路径上推进。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因为此一路径是切近马克思哲学的真实思想逻辑的,同时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创生的基本要求。

4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正义观的三个转向 / 李佃来. //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5, Vol. 52, No. 5.
2015.
5-14 p.

在政治哲学史上,马克思是在大异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路向上理解正义问题的,其正义观实现了从道德正义到历史正义、从法权正义到制度正义、从分配正义到生产正义的深刻扭转。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在对正义的理解上实现这三方面之转向,主要因为他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来检视和把握政治原则的,历史、制度以及生产,就是其历史唯物主义从广义到狭义、从抽象到具体的三个落脚点。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外在于正义理论的内容,相反它是马克思正义思想得以呈现的有效载体,或者说马克思正是依托历史唯物主义才使正义理论获得有效言说的。我们在参照和借鉴西方政治哲学的视角与观点来理解马克思的正义理论时,应当切入到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理论"源体"中予以探析,而不能越过这个"源体"作出解释。

5
改造性批判与历史发生学批判——关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批判”概念辨正 = Criticisms of Transformative and Histogenetic Nature:A Study of the Conception of Criticisms in Marx’s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Right. / ZHU Xue-ping. //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 Vol. 51, No. 4. // 南京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2014, 第一卷
2014
tr. 23-34.

"改造性批判"和"心理—发生学批判"构成了费尔巴哈"批判"概念的两面,只有由此出发,方可真正领会到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及其对思辨哲学的批判)的真正本质。同样,也只有由此出发,才能更好地领会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的"批判"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改造性批判"上,也同样体现在作为费尔巴哈"改造性批判"的另一面——"发生学批判"中,而马克思的"历史—发生学批判"其实是源自费尔巴哈的"心理—发生学批判"。从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批判"概念与费尔巴哈的"批判"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清晰地看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思想联系及其未来走向:对费尔巴哈的"改造性批判"的接受和运用表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接受;对"发生学批判"的接纳和改造则使马克思进一步转向了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从而为日后超越费尔巴哈、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埋下了伏笔。